yeahyeah

关于场景设计的问题分析和几项建议(答私信问)

路时千:

感谢你提出这个问题,我在私信中无法说完我的观点和建议,已指路此处。


对任何一位作者而言,“场景缺乏”都是一个必经的阶段,这与我们的认知系统有关,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,首先认识的是事物的定义,也即“标签”——“火”“银河”“花”,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曾经在小说中这样写(大意):如果一个人从没有见过火,仅仅是道听途说,人们向他说火像太阳明亮,像水般柔软不定,像花朵,像一只会吞吃会排泄的猛兽,人们描述的如此丰富,涵盖了它的全部面貌,然而这个人,他依然不知道火究竟是什么,除非亲眼看见它。这个例子原本旨在说明语言的虚无性,而我发现这也适用于向你解释这个问题。


我依旧觉得有必要说明:我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大多来自于解读他人作品,部分来自于经验,某些较高等级的要求我至今也远未达到,因此写下这篇的时候也很惶然,望能共同努力和进步。


 


首先,场景是什么?


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,与我刚提到的认知顺序有共通之处。“场景”是人的观察所得,是一种客观显现,英文表述也许更直观,see things as they are。“火”就是火,它并非太阳,并非水,也不是花朵、星辰和猛兽,我们作为观察者时要记住客观事情的真实表现究竟是什么,而对其做出解构重组则是下一步应做的事情。这就是理论上我们拥有的认知顺序。


初学者更容易接受诗篇、散文,满足好奇心的冒险小说、充满幻想和知识理论的作品,对于写实主义则需一段时间去品味,同样地,还在摸索阶段的作者们也更易写出大量排比散句,体现美妙绝伦的文学天赋、天马行空的辉煌想象。以上并不旨在说明不同文学风格的高下,任何一种文学风格都是熔炉,不存在好或者坏的风格,也不是人们越老品味就越好。我是想引出这样的观点: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教育而来,现代教育百分之百依赖语言,而语言——它是前人为我们解构、重组过的世界。


让我们继续往下说。既然如此,我们在创新一个文学(语言)作品的时候,首先便是运用这个概念化的世界作为背景、作为构架,作为整个作品的所延伸的太阳系。这样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呢?


 



  1. 言之无物,重复、循环论证。这点无论是创作小说还是杂文、散文都是一样(应试作文有另一套规则,不在讨论范围内)。我们现在只谈小说。也许你有一个主题,让我们假设,命运——这个主题放射出很多箭头,有个阴谋,有牺牲的人、苦涩的爱情和不能抗拒的伟大使命,更复杂一点,也许还有个幕后巨手掌控这一切,你把它画下来,写成一个主题大纲:注意,这是一个主题大纲,它离成为小说的标准还差很远。这个大纲是一副人体脉络图,它连骨架都算不上,因为你所有支持主题的东西都是概念、定义,太阳、星辰和花,即便这些概念环环相扣,它也没法变成一篇小说。


  2. 缺乏主体,篇章难以为继。现在我们假设你得到了具体的设定,人物、剧情结构和时间线索——这所有组成情节的元素,也许你还有了单元场景,然而它们分散在各个剧情转折点上,或者开篇与结局,其实这个故事在你心里已经彻底完成了,但是下笔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,因为没有一个承载体将这些所有的好点子集中起来。就像人生中缺乏了日常,缺乏了这个过程。



 


再看看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。


一开始讲到这些问题的诞生是必然的,与一个人的天赋、文学素养或者所有标签式的评断毫无关系,因此不要对自己抱有失望和抵触的情绪,也绝对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较,每个人跨越这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都不太一样,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累积经验。


尝试这样的做法:①see things as they are:开始用具体的方法认识这个世界,观察你自己的行为,上下楼梯喜欢靠着哪一边、炒菜的时候用哪只手拿锅哪只手拿锅铲、喜欢把窗户向左还是向右开、喝酒的时候对瓶吹还是倒出来、打字时指尖接触键盘还是整个指头,试着用字典的方式,放射型——而不是集中型地写一样东西。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你会渐渐了解每一个动作所代表的情绪活动、人格模式、你的童年记忆、成长习惯,你渐渐了解一个人的组成,一个结构。这有助于你塑造一个人,以你自己为试验品、为开端,学着模拟另一个活着的人面对刺激的反应。在这之后,运用同样的方法去观察别人,这有助于你汲取灵感,丰富头脑仓库。更多的,当你走过街头的时候,观察这条街的形态,观察商铺的排列、行人聚集的方向、音乐、车流秩序、你脚下是否有盲道,它们的清洁程度,观察你身边越过的一辆闯红灯的车,它是消防车、救护车、出租车还是家庭小轿。这一切都是你所生活的世界的组成部分,自然也可以成为你笔下的世界的组成部分,因此这一条的真正目的是——理解一个世界的设计结构,了解规律。有了这个规律,你将拥有创造世界的能力。


②现在你拥有了规律,你需要一个真正的人。一个人是什么呢?人是TA的生理状态——TA可否怀有病痛、有什么瘾、性功能如何、有没有癔症,这怎样影响TA的情绪、TA的脾气、TA的处事方式;人是TA的记忆和人格——TA的童年怎样,这会造成TA对某种东西或者状态偏执吗,或者让TA脆弱、让TA持续受到伤害、让TA渴望得到赞赏和关注?这样的一个人面对着你所设计的世界,TA会有怎样的反应,与TA的生理状态、TA的过去经历会怎样联系起来,这让TA产生怎样的应对刺激的行为?不要忘记你的规律!See things as they are——不要强加你想要的动作在TA身上,这样你的人物才是活的、有生命的,TA是跳脱“你”而存在的。


③好了,你有了一个人,现在我们该讲故事了。我们回到场景设计这个具体的问题上。其实当你拥有了世界和活的人物,设计场景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但是场景之间还有场景,也就是我所说的“日常”,并不是过日子意义上的日常,而是小说情节中的填充物。一个很重要的建议——找准一个切入点。切入点是什么?它可以是一个普通人的视角,比如一名来为上前线的儿子打扫出租屋的母亲,从她身上可以看见战争的苦难,从她阖家团圆的幻觉里可以看见她同样死在前线的丈夫,她不幸的婚姻、多年的争吵,她插进瓶口的白姜花缀满悔恨的泪水。或者你可以选择小场景来切入大场景,小场景切入大阴谋。这也可以称作蝴蝶效应,草原上狂奔的羊群背后可能有豹子,或者一场火山爆发、一次地震。比如,大厅里有一架钢琴。这架钢琴的铭牌上写着谁的名字?音乐家又去了哪里?时间倒退回1917年,战争还在进行,一位身穿礼服的人在表演台上向聆听的军官们敬礼,他的双手十指完整,如同艺术品。而乌云已经笼罩在他的家族身上。有人在废弃剧院的地下室里发现了一具干尸,干尸的手只剩下两根手指,压着一条绣着钢琴家名字的手绢。这是一次意外之死还是人为?他的死与剧场的焚毁有何关系?这一切场景和阴谋的开端只是一架大厅里的钢琴。


 


需要说明一点,在设计场景的过程中,你会经常发现自己原本故事的漏洞。此时你需要做的是延伸情节。一般来讲我不建议删除线索,但是如果需要精炼的短篇,删除冗杂的部分也是可以的。延伸情节的做法有二:增加人物或者补充历史。这些请允许我择日再谈。


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请原谅我回复较慢,这两天接触电脑的时间不多。


(PS:所有的比方都是我乱编的,不要对号入座)

评论

热度(35)